厦门市曾厝垵美好环境共同缔造工作坊
此项目评为2015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三等奖
n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厦门市思明区,背山面海,规划面积0.33平方公里。本次工作坊首先建立起曾厝垵未来发展的共识,凝聚村民、文创组织、政府多方力量;其次以公共空间为抓手建设美好环境,提出渔桥、曾氏广场等多处节点空间营造方案;最后依托组织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并且注重社区规划师的培育,保障社区长效持续发展。工作坊模式的探索,是对参与式规划的实践;创新规划成果,方案中渔桥的建成表明本次工作坊成果并非墙上图纸,而是系列可以行动的计划;提出社区规划师制度,并培育出朵拉客栈老板、文创会长等规划师。


空间时序扩展
n 工作坊活动
此次曾厝垵工作坊由厦门市思明区政府缔造办、滨海街道与曾厝垵社区组织,由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厦门大学共三所高校组成两支团队,即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团队、厦门大学团队参与。

工作坊团队

工作坊活动
n 人与自然和谐
本次工作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首先要增设开放空间,需找曾厝垵可用的节点空间,进行场所营造并对外开放。其次要积极引入山水景观。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n 共享庭院
引导群众减小无效的交通空间,将各自门前破碎的空间集中起来,建设绿地或休闲空间,共同享有该空间的使用权。这样的做法一方面高效整合与利用了空间,另一方面,提升了曾厝垵内房屋,特别是客栈的环境质量。

共享庭院理念
n 违章建筑整治与管理
图A、B、C类违建将予以优先拆除,拆除工作应在专家评估后,安全拆除与清理。图D、E类违建将由社区居委会收取公共资源占用费,用于支持文创发展,但并不等同于认同违章建筑的合法地位。

违法建筑整治与管理
n 功能分区与行动计划
通过实地调研,在对曾厝垵各个片区文化、自然、创意资源详实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各片区具体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对游客游览特征与人流集中区域的分析,对曾厝垵进行功能片区的划分,并为每个发展区寻找适合的主题。

本次工作坊提出了环境整治计划、设施完善计划、场所营造计划、文化传承计划、综合提升计划等,在建立曾厝垵发展的共识愿景基础上,以行动计划方式促进愿景的实现。

n 以公共空间为抓手建设美好环境
以公共空间为抓手,坚持文脉延续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功能定位与多方意见,进行功能区划。
同时通过整合可利用的空间,制定“渔桥”等公共空间方案。


渔桥方案

渔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