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古村微改造的“深井实验”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施诗
深井村在乡村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尊重地方主体性,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治理模式,成为广东古村活化的新标杆。
“深井村最大的特点就是静,说慢也可以,一个干净宁静平静的古村落。”深井工作坊的工作人员这样形容广州长洲岛上的这座小村庄。位于长洲岛,拥有700年历史的深井古村,也是广东省第一批传统村落,一直以来以它的古朴宁静吸引着都市人。
曾经远近闻名的“深井烧鹅”“深井霸王花汤”就出自深井村,然而与众多乡村一样,它面临着凋敝的困境。老房子不少已衰败、空置成危房,与邻近的小洲村、黄埔古村相比,深井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为广州市2017年公布的97个微改造项目之一,广州市财政计划投入超过900万元,黄埔区的深井微改造项目格外引人注目。将近一年过去了,深井村在乡村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尊重地方主体性,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治理模式,成为广东古村活化的新标杆。

改造“慢生活岛”达成共识
深井村的静,随处可以看见。孩子们在蜿蜒村道上骑行飞奔,在不到两米宽纵横交错的小巷里打闹;老人习惯了坐在门口石阶上纳凉,跟对面屋子的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徜徉其中,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穿越旅行。村里遍布大量的明清民居、宗祠、文塔、戏楼等,除了房屋外,占地最多的竟是菜地,村民们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里神奇地延续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何冠生从湖南娄底来到广州已经30年,在深井村生活多年,他坐在荷花池凉亭上,手持蒲扇,他的两个孩子在荷花池边,拿着没有鱼饵的钓竿戏耍着树上的昆虫。他说:“你看在城市里面哪有这样的环境?别说那么多的树木花草了,走在街上都担心丢了。”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也是深井本地村民最引以为豪的。
由于深井村微改造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产权复杂,推动微改造需要有效的多方协商平台,2016年4月深井工作坊应运而生。由中山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衡信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广东城印城市更新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技术团队组成的深井工作坊,以社区问题及需求为导向,推动微改造的空间规划及实施。
深井村的微改造是以街道、深井村经联社为实施主体,村民享有决策权,从规划初期就参与改造,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为方便与村民沟通协商,工作坊租下了丛桂坊8号为工作室,天天开门,让村民自由出入。
工作坊的发起人之一、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说:“深井历史比较长,是一个古村落,有很多好的传统,街道很积极,村民也很热情。我们要做的是活化每一栋建筑,把老建筑用起来,帮助它能够自我更新,能够把自身的文化历史传承,认识自己的价值。”
通过多次活动沟通协商,工作坊与村民们都形成了共识:要保持深井安静、宁静、平静的文化氛围,挖掘利用好深井的历史文化资源、山水农地生态资源,毗邻大学城的人才资源,未来的深井不是一个旅游区,而是以创意产品研发、教育讲学为主导的“大学生文创基地”、休闲体验为辅的“慢生活岛”。
最终深井村的改造方案确定,通过打造步行“历史径”的方式,将沿线节点的历史建筑遗产活化,展示深井村的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
继承发扬手工艺传统
在保护生态人文环境的同时,深井亦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难题。据了解,目前深井村有空置房屋282栋,占全村的20%。村民多靠出租田地与房屋度日,人均分红一年不到1000元,不到天河石牌村的1/10。因为长洲岛缺少就业机会,许多人选择在市中心工作,早出晚归,留下一些空巢人,其中尤以女性居多。
另一方面,深井村拥有丰富的手工工艺传统。在工作坊面对村民举行的茶话会上,深井村村民青草阿姨说:“深井古村原住民的妈妈们,有非常多的手艺,可是她们原先在纺织类、手工类的行当,由于机器大生产而消失,妈妈们已经没有工作了。她们有多年的传承,为什么不召集起来,让她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创业项目?”
外出工作的深井村村民林伟豪五年前回到家乡,最开始,他只是作为金丝楠古家具收藏者利用深井古祠堂做家具展览,今年3月,他租下景客凌公祠成立了一所女红学堂。
“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深井已经是一个传统的手工业村,这里的妇女已经把做广绣、旗袍、皮夹等各种手工艺品作为一种生计。”他开设女红学堂也是想要继承深井村的工艺传统。
林伟豪因此和10多个老师签约,邀请她们在深井讲课,吸引深井村留下的女性学习传统工艺,其中包括绒线钩针、手工扎染、制作花式盘扣、口金包等。但这些都是细致活儿。以手工制作一件旗袍为例,如果要达到精致,学会整套工艺需要三年,现代人们心态有了改变,几乎很少有人愿意拿三年时间来学。因此他也不得不追求最快的速度,裁剪、量衣、设计整个工序下来,也需要半年时间。
去年11月和今年春节,深井工作坊听到当地手工匠人的呼吁和提议,举办了两次深井古村蜗牛市集。蜗牛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象征。在湿润的季节,深井古村的巷道上经常爬满大大的蜗牛,同时长洲岛被政府定位为“珠江国际慢岛”,也正与蜗牛慢悠悠的性格相符。深井古村内的手工匠人与看到招募信息参与的村外手工匠人聚齐起来,原创、手作、艺术在这里相融合。
“目前广州市内的古村几乎没有了。深井村村集体各种收入都不算高的,我们想把它作为一个试点,看有没有可能通过一种方式把村庄活化起来,给村庄带来一些收益。”吴燕说。
工作坊的成员吴燕表示,黄埔区城市更新局会长期有项目推进,市集也会继续做下去。不止如此,为了满足深井村民间手工艺人公共展示空间的需求,三大节点改造项目的荷花池节点中,飞扬阁未来会向社区文化中心方向发展,社区文化工作室、手工艺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也会相继成立。
共同缔造,共同参与
黄埔区城市更新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深井村微改造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共同缔造。以把荷花池节点旁边的一片空地活化,建立儿童公园为例,当时是因为工作坊找村民提意见,有小孩的家长说深井村里没有儿童玩耍的地方,因此他们决定在方案里把它设计成一个儿童公园。
传统的规划策划充分融入民意,具体实施过程中,村民能参与的尽量一起参与,不能参与的可作为监督方。吴燕说:“我们工作坊的很大作用在于让政府的这笔钱落到实处,不能像以前一样,建筑师们、规划师们画画蓝图就直接用,也不知道村民想要什么。而且,在村里实施共同缔造还要想办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毕竟受益者是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是他们,微改造与他们才是切身相关的,我们探索的是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参与。”
李郇还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被吸纳进深井。深井村创立了黄埔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和青年创客提供“创业咖啡+孵化器+健身运动”的一站式公益创业基地,打造有利于发展的创业条件和创业氛围。
“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历史展现出来,有更好的空间给他们使用,有符合他们消费习惯的消费产品、消费空间。所以我们尽量挖掘村里面的传统,龙舟、祠堂、岭南建筑以及文化教育。”李郇说。
用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不是注重对物质的建设,而是提升老居民、新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热爱自己的村庄,利用自身优势,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才能获得持续自我更新的能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本文责编丨曹建民
微信统筹丨戎明迈
微信编辑丨莫群 林琳
微信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18年第13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117949826916954&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