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广州首创“微改造” 或将成为旧城更新的主流方式

 

image 146

福建省厦门市曾厝垵路口的“渔桥”投入使用,成为厦门环岛路一处新风景 图/东方IC

image 147

曾厝垵老街市里,店面广告创意层出不穷 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摄

羊城晚报讯(记者吕楠芳) 一座不起眼的旧厂房,可能是创意产业的温床;一个土得掉渣的城中村,可能摇身变成文青朝圣地;一片灰头土脸的旧街区,可能逆生长活力再现……

随着中国特大城市增量发展时代的结束,城市建设者的目光从新城收回到旧城,发掘出旧城的无限可能,并运用回春妙手,将这些可能化为现实。

多位城市专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城市实力的较量将不再只是新区、开发区的比拼,而是旧城之间的比美。在旧城里做文章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温和渐进、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这个过程中,市场的作用和公众的参与至关重要。

软硬兼顾 有机更新

白纸作画容易,旧城改造最难。大多数中国城市对待旧城的态度堪称野蛮,要么在历史城区大拆一气,令城市的文化气息丧失殆尽;要么见缝插针兴建摩天大楼,与旧城肌理格格不入。

 “中国的旧城改造习惯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往往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公平,严重破坏了社会有机体。城市最后只得到了建筑,失去了最宝贵的人文内涵。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表示,欧美国家经历了几十年反思,旧城改造已经抛弃了一味大拆大建的做法,转为支持温和渐进式的城市演变。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设计所副所长吴军也指出,一些城市进行旧城改造的思路没有脱离房地产开发导向,过分关注土地效益、空间改造,这仍然是一种城市增长的思维方式,忽视了对载体内涵以及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导致改造的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意识到旧城改造面临的问题,陆续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以更新这个富有积极意味的词代替改造

市场参与 公众认可

要想做好城市更新,除了明确价值导向,强调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公众认可也极其关键。

吴军表示,城市更新要两条腿走路,明确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边界,在可管控的范围内,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由政府扮演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负责政策、规划等制定,市场则主要扮演实施者的角色,负责按相关规划,在政策允许的框架范围内推动城市更新项目的具体实施。

综观目前国内率先启动城市更新的城市,政府主导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志认为,中国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缺乏可行的、常态化的运作机制,因此政府必须先解决立法、政策等基本问题,让市场有法可依,有稳定的政策用以提升市场积极性。

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总裁George McCarthy介绍,在美国,城市更新最开始也是以政府意志为主导,围绕土地价值最大化做文章,到后来政府逐渐退出,仅扮演市场催化剂和监管的角色。同时,美国十分强调社区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工作模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这大大加快了更新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更新成果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维护。

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观,建设人民城市。吴军表示,公众参与度势必将成为评估城市更新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链接

城市更新先行者

广州——创新微改造模式

20161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改变过去以全面改造(拆除重建)为主的改造方式,开始探索微改造模式,将其作为与全面改造并重的城市更新方式。在更新理念和目标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保障城市和人的安全,通过腾退一批影响环保、危险化工等企业,减少环境污染,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对建成区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实施局部拆建、整治的微改造,缓解、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对历史建筑予以活化利用,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

上海——大众创新推动有机更新

城市更新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未来城市治理的关键抓手,主要从四个方面推动:一是注重人本化,以大众创新促进城市更新,通过人的更新成长来推动城市更新;二是注重社会化,引导市场、社会主体和专业力量的积极参与,探索共享城市的治理模式;三是注重信息化,建立动态的城市体征指标评估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的网络化城市共享共治平台;四是注重法治化,适时修订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条例,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理想城市,请你来勾勒!城市更新,等你来献计!本周羊城晚报将启动你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全民调查,关注羊城晚报官方微信、微博以及金羊网参与活动,我们将挑选幸运粉丝担当城市发言人,享受市长级的专访待遇!

案例

城市更新启示录

1、城中村:不大拆大建也能完美蜕变

从厦门最穷的城中村到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没有经历大拆大建,全靠村民自主更新扮靓。

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村落面海而建,村民以捕鱼为业,是传统的闽南渔村。过去的曾厝垵和中国大多数城中村一样,天上蜘蛛网,地上垃圾场。到了1997年,厦门环岛路建成,厦门大学的师生陆续来到曾厝垵租房作画,逐渐吸引了一些雕塑家、作家、导演与音乐人陆续入驻,形成文艺渔村的雏形。

厦门市思明区政府看好曾厝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启动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让来自规划、建设、社区营造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献计曾厝垵改造,引导村民参与规划和治理。

工作坊的牵头人之一、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告诉记者,工作坊将街道、社区、村民以及租住在村内的文艺青年、民宿老板等聚集在一起,建立曾厝垵未来发展的共识,共同商讨怎样改造村容村貌,提升村庄的旅游吸引力。

如今,曾厝垵文艺产业与家庭客栈兴起,成为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一间客栈的年租金高达上百万。

2、旧街区:局部改造带动连片更新

同样是在厦门,通过旧城更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且找回老厦门的味道,鹭江街道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鹭江街道原是厦门典型的老城区,建筑老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人口老龄化也十分严重。街道所在的厦门市思明区政府通过组织工作坊的形式,让政府人员、高校师生、居民代表等共同研究旧城的有机更新。

 “我们一开始先挖掘片区存在的文化要素,包括老剧场、传统古旧味道的老字号饭店、骑楼等特色风貌建筑等,以它们为改造的抓手。城市更新启动后,根据群众的意见,政府放弃了把老剧场用地改为停车场的想法,转而改造成市民急需的公园广场,但仍然保持剧场的元素,比如里面有传统技艺体验区、电影展馆等。李郇介绍,围绕这些主要的文化要素,鼓励周边的建筑进行改造,尝试民宿、咖啡馆等商业运营。

李郇说,鹭江街道的旧建筑改造采用的是益生菌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先找准益生菌进行改造,发挥出榜样效应,再拉动其他的建筑进行自我更新,进而带动整个片区活力再生。 编辑:庞诗彦

 

来源:羊城晚报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25/doc-ifxnuwfc94794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