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东部与中山北部对接发展研究
■项目概述
由于历史地理因素,顺德大良、容桂与中山北部五镇在产业和人员联系上十分密切,但仍存在着道路不畅等现实问题。为解决大良、容桂与中山五镇之间对接存在的问题,加快顺德南拓步伐,提高良桂地区辐射能力,特开展本次研究,围绕两地对接过程中交通、产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提供相应的策略,并提出对接后的城市空间布局方案。
■对接分析——发展沿革奠定对接基础
历史渊源:农业时期均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方式;工业时期,顺德向中山的产业扩散及两地空间融合。
交通基础:两地客货运来往频繁,联系通道压力大,交通拥堵成为两地联系的瓶颈。城际客运往来频繁,已开通的两地接驳公交线路显示一体化趋势。深中通道成为中山空间发展的重要命脉,促进中山中心城区向北发展,促进深中两地资源重组,中山可发挥洼地效应吸引外溢资源。
顺德-中山珠海核查线OD分布图
1992-2012年主要年份顺德、中山5镇两地灯光图
顺德良桂地区与中山北部及城区客运量来往
产业联系:21世纪初,顺德企业迁移/异地设厂促发两地最直接的产业联系,两地逐渐形成顺德总部经济为主,中山配套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
物流联系:两地的货物公路运输依靠105国道和广珠西线高速为主,货车来往频繁。制造企业对顺德港口依赖性减弱,南沙港的崛起和小榄港的逐渐完善为顺德港口发展带来挑战。伴随顺德产业升级发展,其物流仓储及大型批发市场将进一步向中山迁移。
人员及生活联系:顺德东部与中山北部两地企业间人员往来频繁。医疗卫生:已有异地医保政策,但尚未全面开展;教育设施:良桂地区公立学校学位缺乏,中山部分镇街存在剩余指标;两地拥有合作共建学校空间。两地在居住服务、生活配套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分工差异。

顺德中山企业联系模式

两地物流运输联系空间分布 物流仓储企业及大型批发市场核密度分布
顺德中山两地办厂企业人员流动情况 只在中山设厂的顺德企业人员流动情况
■实现路径——两城一体化统筹发展
两城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构建一体化边界合作区是前提,发挥良桂地区辐射能力是核心,推进城镇“三旧改造”是手段。
两地一体化的理想结构: “两核两带三纵三横多区”空间结构。“两核”:创新产业核心、旧城更新核心。“两带”:良桂发展联系带、顺德-中山发展联系带。“三横三纵”发展轴:城镇服务轴、产业提升轴、工业发展轴;产城融合轴一、产城融合轴二、产城融合轴三。“多区”:工业发展区、居住功能提升区。

两城一体化理想结构
■实施策略——行动引领两城一体化
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完善产业链分工,以产业升级为导向,梳理顺德与中山北部五镇产业链联系;共建创新合作平台,协同推进产业升级。
生产服务升级与完善:围绕总部经济发展完善生产服务配套,强化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地位。
交通物流对接与共建:促进两城公路轨道对接;完善公交一体化系统;优化物流仓储产业布局。
生活配套优化与提升:针对两地不同产业发展重点和人群需要,应营造适合两地人群特征的高品质居住服务、城镇环境和城镇商贸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
多领域扩展协作与共治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两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协作;推进两地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两地协作机制的构筑与建立。

产业链延伸与发展的“微笑曲线” 顺德与中山北部五镇产业联系图
两城公路对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