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引用,请使用以下格式作为参考和引用:
李郇, 姚尧, 黄耀福, 等. 图说农村——中国村景智能解译与评价[R].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2024.
背景
景观是人地关系的综合表征——乡村聚落同山水林田湖交相辉映、彼此嵌合,塑造了恬淡宁静、美美与共的田园牧歌。正如宋代词人秦观在《行香子》中写道:“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乡村景观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近代以降,国家遭遇民族危机,乡村饱经蹂躏、满目萧条衰败。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广大农民在集体化浪潮下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乡村景观重焕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和村庄风貌显著提升;但村庄空心化、城乡二元化等新问题又不断涌现。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政策的全面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乡村展现出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新面貌。当下,我国社会发展和城乡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乡村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乡土文化、适应农村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亟待回答。中国乡村具有“规模庞大、分布零散、地域性强”的巨大复杂性,导致乡村数据缺乏、获取成本高昂,乡村要素的感知、测度和评估充满困难。当下各地乡村建设发展的水平如何?又存在何种区域差异?尚不明晰。
“可计算乡村”的新理念、新方法为大规模、智能化评估乡村景观品质带来了新的契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乡村迅速普及,产生了海量的乡村影像;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其强大的图数关系智能解译能力,能够从复杂的海量村景中识别出各种乡村要素。二者相融合,有望实现全国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的精准评估。
本报告依托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 2023 年全国乡村建设评价行动,收集了全国 28 个省份、121 个县(县级市)、两千余个村庄超过两万张村景影像,构建了新型的村景深度对比学习模型,实现了从“看图比较”到“智能评分”的图数关系解译。中国乡村景观全貌首次在全国范围下得到了精细刻画,揭示了国家、集体和农户通过乡村建设协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