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旧城工作坊】边食边倾,一齐讲下新兴旧阵时
欧嵘熹 广州人居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
李 睿 广州人居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规划师,硕士,项目负责人
李敏胜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高级规划师
莫 樊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刘 灿 广州人居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硕士
周尤敏 广州人居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师,硕士
指导老师:
李 郇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引言
新兴县环城路片区,是新兴旧城的一块宝藏之地,从古至今,孕育了新兴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成为无数新兴人的集体记忆,而在旧城当中,仍有众多珍贵的“新兴宝藏”在等待着我们挖掘。
为了在旧城活化中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兴县委县政府委托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与当地多个职能部门、规划设计团队、群众、社会团体共同组建了新兴旧城片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坊。这一次,共同缔造工作坊再次来到人杰地灵的新兴旧城,聆听旧城人的新看法,期待与旧城居民们来几场热聊茶话会——
第1场茶话会——齐聚新城镇人民政府
5月26日下午3点,工作坊团队首先来到了新城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开始精心布置会场,旧城改造讲解的幻灯片、设计方案展板、茶话会海报、水果零食等角色悉数就位,静静地等待着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新兴教育界、文化界等代表到来,共同畅谈旧城片区的历史故事,探讨旧城改造设计的重点与方向。

茶话会一开始,县住建局郝建强副局长首先对新兴旧城改造项目作开场白,简单介绍了工作坊团队的工作方向与目前“五个一”工程的设计方案成果,引导各位参会代表积极踊跃地讲述新兴故事,对当前设计方案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郝建强副局长和工作坊团队的积极带动下,各界的参会代表纷纷就新兴旧城的历史沿革、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新旧改变、人居环境等方面各抒己见,大家嗑着瓜子花生,吃着水果零食,会场气氛渐渐在热切的讨论中走向高潮,工作坊团队也因此听到了更多关于新兴旧城的历史文化与人物故事,为下一步旧城改造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界代表所讨论的话题部分摘要:
-
未修复的古物可收录进历史名录当中,形成历史线索供后人参观学习;
-
旧城改造设计需结合重要节点,串联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
重点关注旧城的保护与利用,整理重塑旧城发展沿革与变迁故事;
-
改造计划应保留新旧城特色元素,彰显文化底蕴,树立新兴人自豪感;
-
旧城范围内的古老大宗祠应尽保尽修,建筑改造后风格要维持民国历史风貌;
-
骑楼街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
旧城改造建议挖掘旧城近现代历史,发掘红色文化;
-
重要的历史文化故事可通过在节点设置历史墙进行展示;
-
历史建筑修缮时要重点研读历史文献,按照历史样式修旧如旧;
-
旧城内部街巷众多,应根据历史沿革对巷道进行名称制牌;
-
旧城风水格局有部分历史遗留,可结合设计节点对部分格局修复重现;
-
可在学宫广场前做一个旧城模型,揭示旧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在茶话会后半段,工作坊团队向大家展示了旧城片区改造的“五个一”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并重点讲解了城隍庙的修复文昌桥的复建方案。其中,城隍庙作为新兴旧城的核心历史建筑,设计团体希望在对历史文献的严谨研究的基础上,也集思广益、追根溯源地挖掘其本地文化内涵,因此,各参会代表根据方案,从地面铺装、建筑瓦顶选择、周边风貌协调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讨论,为设计团队提供了众多详实的参考意见。
同时,大家根据旧城片区的卫星地图,为工作坊团队指出亟需保护与利用的历史风貌建筑与街巷空间,让下一步具体的深化设计有了更详细且丰富的参考资料。

第2场茶话会——共赴老干部活动中心
紧接前一天的茶话会热度,工作坊团队在完成第一场茶话会后,于5月27日上午9点,来到新兴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会议室,并邀请多位老同志、老干部,畅谈旧城片区历史文脉与传统习俗,深入了解旧城之于老一辈城建工作者的情感与认知。

通过开场介绍,老先生们对旧城片区改造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工作坊团队利用已制作好的设计方案展板,向老先生们详细说明“五个一”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案与目前项目进展,老先生们一致表达出“旧城改造正当时”的兴奋,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各自的思路与发展重点内容,以供工作坊团队更好地整合居民需求,系统地提升优化方案。

各位老先生的意见观点摘要:
-
旧城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业模式,结合旧城重要建筑进行改造;
-
骑楼街可根据现有建筑风貌,结合设计方案,重点体现新兴的文化底蕴;
-
文昌桥、城隍庙等历史建筑应根据历史情况进行复建修缮;
-
旧城重要空间与建筑可结合禅意生态名城主题进行设计深化;
-
历史印记将影响新兴人,旧城改造应传承与保护相配合,而非大拆大建;
-
学宫商业广场可参考其他成功案例,通过丰富业态提升商旅水平;
-
可考虑在中山公园复建一个清朝衙门,建筑样式参考历史文献记录;
-
街巷空间要活化微改造,规范好每户门前空间;
-
在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持续开放意见收集,复原建筑原貌。
在各位老先生发言后,工作坊团队根据他们对方案讨论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解读,并通过展板更为直观地展示现阶段规划设计成果,抛砖引玉,鼓励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第3场茶话会——寻访了然草堂
工作坊团队通过几天的走访与茶话会得知,新兴有一位文化界的前辈陈耀宏老先生,虽出身数理专业,但酷爱美术,精通水彩画与国画,对新兴历史与发展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会,因此在5月27日下午3点,工作坊团队到了然草堂一起拜访了陈耀宏老先生和李兴贤先生,聆听老先生家族的历史故事,收集两位文化界名人对旧城改造的独到观点与反馈意见。
工作坊团队首先在旧城片区卫星图上指出现阶段已发现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两位文化名人根据旧城历史发展与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现阶段应重点活化利用城隍庙及其附近街巷,以点带线成面,通过打造历史文化节点,形成历史发展印记的线性空间,带动旧城片区整体活力提升,旧文化与新生活的相互融合体现在设计方案当中。

陈耀宏老先生曾参与创作《禅宗六祖惠能演义》《惠能画传》等书籍著作,并出版了《我的父亲陈光燕》来讲述自己父亲的传奇故事,由于对美术的偏爱,老先生教书生涯主教数理,却兼任自己同样擅长的的美术专业,实属文理双全,令人敬佩不已。

在旧城改造方案的展示中,工作坊团队向两位先生讲解了“五个一”工程的重点设计方案,其中李兴贤先生认为学宫广场中心的戏台可作为动态空间的亮点,通过传统戏曲演绎,展示新兴旧城的文化风貌,并可结合周边的活动空间,形成旧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一体化,遵循广场的审美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在深入了解设计方案后,两位先生都对旧城新发展充满期待,表示已迫不及待想看到改造的现场成果。

经过两天的茶话会系列活动,工作坊团队收集到了众多关于新兴、关于旧城的历史文化故事与名人传记。在旧城改造设计方案意见收集方面,因大伙儿的积极建言使得工作坊团队获得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也进一步挖掘出旧城内可保护利用的灰空间,为接下来的方案深化与落地施工提供了必要的民意基础。
新兴旧城是新兴人集体记忆,通过共同缔造工作坊这个沟通平台,旧城居民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紧密地连结在了一起,工作坊以问题为导向,以公众参与为核心,以空间环境改造为手段的工作理念得到印证,未来工作坊团队将继续运用共同缔造的模式,保持与旧城居民的广泛交流,切实解决居民提出的现实问题,与居民及多方人士共谋发展愿景,打造“自下而上”以民为本的社会治理格局,力求谋划出一幅凝聚新兴人民家园记忆的旧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