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研究

03月

2019年

面向就业活动紧凑度的紧凑城市规划策略

周新刚,郎嵬

我国许多城市蔓延式的发展造成了通勤距离增加和过度依赖小汽车等问题现有紧凑城市主要强调物质空间的紧凑,然而物质空间的紧凑并不一定会导致就业活动的紧凑,故需要对居民的日常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在紧凑城市的理论下构建就业活动紧凑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内就业比例和跨区通勤距离两个角度入手,以深圳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数据挖掘居民的就业活动,对就业活动进行测度,分析就业活动紧凑度的空间差异。深入探究就业活动紧凑度和混合使用的关系,进而提出混合使用的规划策略以提高居民就业活动紧凑度,以期为提高就业活动紧凑度的紧凑城市规划策略提供依据。

12月

2018年

Rediscovering Chinese cities through the lens of land-use patterns

WeiLang,YingLong,TingtingChen

Urbanization is a complex spatial phenomenon involving significant compositions and interactions in land use. Yet, only few studies have quantitatively examined multidimensional urban land-use patterns with insights into land use policy,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urban land-use patterns in China by employing multiple measurements with multi-sourced data, including Spatial Entropy and Dissimilarity Index, and a…

10月

2016年

Will affordability policy transcend climate change? A new lens to re-examine equitable access to healthcare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WeiLang,John D.Radke,TingtingChen,Edwin H.W.Chan

Equal spatial access to healthcare is a primary public policy concern. The debate on access to healthcare facilities, particularly for low-income individuals, has increasingly drawn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healthcar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joint effects of affordability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re-examine the equity in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healthcare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from a new…

01月

2014年

地方政府管治下城市空间拓展——以广州市为例

吴翊朏, 李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能和管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由此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近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与地方政府管治的关系,发现市级政府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以战略规划为纲领的管治方式主导了城市生产及流通空间的建设;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协调的原因,地方政府管治过程出现了尺度分异,表现为区级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下外围地区空间拓展向北低效蔓延的管治失灵现象。通过对政府管治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的探讨,以期对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管治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思考。

09月

2013年

GIS支持下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建设用地遥感分析

李珽,符文颖,李郇

研究目的: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及建设用地发展过程和总体特征进行梳 理总结。研究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1979、1990、1995、2000、2003、2006和2008年的用地信 息,并划分城镇建成区。研究结果:(1)1979-2008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了约53倍,城镇建成区增长了约65倍;(2)该地 区非农建设用地及城镇建成区的增长速度均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过程,但相对于非农建设用地年均增量逐年递增的趋势,城镇建成区的年均增量具有阶段性;(3)珠 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的增长模式经历了由1979—1990年间的分散发展到1990-2006年间的集聚发展,再到2006-2008年间的分散发展 的空间转换;(4)在此期间,城镇空间整体表现出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出现,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研究结论:本文可为区域协调发展 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寻本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和城镇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03月

2013年

西方现代劳动力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

金利霞, 李郇

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06月

2011年

低碳城市发展行动框架研究

谢石营, 李郇

试图通过低碳城市发展行动框架的探索,在城市层面开始低碳化发展的试验和建设,找准适合地区发展的低碳城市行动内容。在简要回顾低碳城市研究的有关进展基础上,认为低碳城市行动是现阶段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对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较为领先的城市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低碳城市发展行动框架,包括低碳城市行动的制度架构、低碳城市行动方案制定过程、城市发展政策和行动的评估机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计算体系、低碳城市初始行动内容,将低碳发展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去,推动城市的发展创新。

10月

2010年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

陈刚强, 李郇, 许学强

城市集聚增长日益显著以及城市间连接性的增强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运用GIS环境下的Moran's I等技术方法,探讨了1990-2005年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尽管总体上城市人口的正空间集聚性不强,但局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T"字型和沿主要铁路交通线的发展态势,而其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之中;三大地带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的特征反差明显,东部城市区域基本表现为一体化发展趋势,而中西部城市区域则趋向于极化发展或表现出较差的整体协调能力;进一步来看,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的不平衡性,不仅体现于区域之间也体现于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且其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集聚区位有所变化。总体来看,这一典型转型时期里,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演变,体现出了市场力量、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及国家空间开发政策等的积极作用。

07月

2010年

城市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在住宅市场的资本化考察——基于广州价格数据的Hedonic模型构建

李郇,符文颖

Hedonic价格模型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分析住房市场的常用工具,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时性,并且是衡量外部性的定量科学方法.通过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个独立的时间截面数据,建立广州住宅市场的Hedonic模型,揭示了广州居民住宅偏好随时间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并重点衡量了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住宅市场中的资本化程度.结果显示广州居民对于中心区位、良好的交通通达性、大规模的小区和水景景观具有持续上升的偏好,而对于城市政府来说,在地铁建设、景观改造、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长期性公共投资,反映在住宅市场中,即是对此不断增长的住房偏好,并通过模型也对这种投资效用的程度进行了较准确的定量测算。